每年的4月20日是“世界痛風日”。痛風作為我國一種常見且復雜的疾病,除關節(jié)損害,痛風患者亦可伴發(fā)腎臟病變及其他代謝綜合征的表現,如高脂血癥、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冠心病等。目前我國痛風患病率約為1%至3%,并呈逐年上升趨勢。
長春高新(000661.SZ)子公司金賽藥業(yè)相關市場部負責人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,目前國內痛風急性期治療主要使用抗炎藥(秋水仙堿、NSAIDs、糖皮質激素)和降尿酸藥(別嘌醇、非布司他)。前者易致胃腸道反應及肝腎損傷,后者雖能降尿酸但存在過敏、致死性皮炎等超敏反應綜合征風險。值得注意的是,FDA已明確要求,非布司他的藥品說明書需增加黑框警告,提示其可能增加患者的死亡風險。此外,除了上述藥物,目前已上市的痛風石溶解藥物普瑞凱希(Pegloticase)因價格昂貴和安全性問題在國內也未普及。
針對這一臨床需求,長春高新自主研發(fā)了一款抗白介素1β(IL-1β)單抗——伏欣奇拜單抗(曾用名金納單抗),該藥物屬于治療用生物制品1類新藥,其作用機制是通過阻斷IL-1β與IL-1受體I(IL-1RI)和IL-1受體II(IL-1RII)的結合,從而發(fā)揮調節(jié)炎癥的作用,目前上市申請已獲受理。據悉,IL-1拮抗劑已被國內外指南共同推薦用于痛風患者的治療。雖然國外已開始應用IL-1抑制劑作為痛風急性發(fā)作的治療藥物,但我國在該領域仍處于空白狀態(tài),目前國內尚無IL-1β單抗獲批上市用于痛風患者急性發(fā)作期治療。
臨床研究數據表明,伏欣奇拜單抗展現出顯著的臨床療效。具體而言,該藥物可使患者在72小時內疼痛強度評分下降57.09mm。更值得關注的是,與復方倍他米松等長效糖皮質激素相比,伏欣奇拜單抗在降低痛風復發(fā)風險方面表現尤為突出:治療后12周內新發(fā)作風險降低達90%,24周內仍保持87%的降低幅度。這些數據充分證明,該藥物不僅能有效緩解患者疼痛癥狀,更能顯著降低疾病復發(fā)風險。
從研發(fā)進展來看,長春高新的伏欣奇拜單抗已取得重要突破。目前,注射用伏欣奇拜單抗(粉劑)用于急性痛風性關節(jié)炎的上市申請已于2024年4月獲受理;同時,該藥物針對全身型幼年特發(fā)性關節(jié)炎的適應癥已進入Ⅲ期臨床試驗階段,針對結締組織病相關間質性肺病的適應癥也正處于Ⅱ期臨床試驗階段。此外,伏欣奇拜單抗注射液(水劑)用于急性痛風性關節(jié)炎的上市申請在2025年1月也已獲受理。
這一系列研發(fā)進展恰逢痛風治療市場的關鍵發(fā)展期。隨著患病人數的增加,全球和中國的痛風藥物市場也進入快速增長階段。據Frost & Sullivan預測,我國高尿酸血癥及痛風患病人數會在2030年達到2.4億人,而國內痛風藥物市場規(guī)模有望增長至108億元。在這一市場機遇下,創(chuàng)新藥物的研發(fā)和商業(yè)化進程將至關重要。
長春高新自主研發(fā)的伏欣奇拜單抗作為國內首個進入上市申請階段的IL-1β單抗,不僅有望填補痛風急性期治療的臨床空白,其優(yōu)異的臨床數據也使其具備成為重磅品種的潛力。未來,隨著該藥物獲批上市,有望為大批痛風患者提供更具臨床價值的治療選擇,并將為長春高新帶來新的業(yè)績增長點。(CIS)